获取报价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家庭教育案例

case

 

父母案例 抑郁心理 厌学网瘾 婚姻矛盾 叛逆暴躁
婚姻矛盾

家庭不和睦对孩子的影响

发布日期:2023-10-09 浏览次数: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与父母的关系越融洽,青少年对求助专业心理帮助的态度越积极。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同时,父母应该关注如何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给孩子创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
 

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早接触的重要他人。换句话说,家庭环境复杂,家庭冲突不断会对孩子造成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害。
 

 

 

 

近几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韧性这一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运用,成为青少年应对生活问题和情绪问题的重要心理品质。研究发现,心理韧性越强的青少年越容易应对生活中的困境。
 

 

 

提高青少年的自尊和心理韧性水平,促使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等问题事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父母有矛盾冲突,孩子“看在眼里,疼在心中”

1.父母冲突

指的是两人或者多人之间产生分歧或者不一致的情况。父母之间由于观念上的差异而对某一事项的处理产生分歧,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发展为语言或肢体冲突,这取决于冲突的性质、强度和频率以及冲突是否得以解决。

比如:冲突各方的价值观、利益和行为表现相互冲突或矛盾,表现在他们的语言和行为上,这可能导致夫妻关系紧张。对于孩子来说,父母之间所呈现的这种对立关系就是父母冲突。
 

2. 心理韧性

是孩子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应对困难、压力等之后所产生的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它代表了孩子在困难面前能够凭借自身内部的力量做到心理上的反弹。也就是说,心理韧性是一种天生的能力或个人所需的特殊品质,此说法倾向于特质论。
 

心理韧性的三个条件,一是被置于不利的环境或逆境中,但人的心理水平和行为是正常的;二是经历重大的灾难或负面事件后,孩子能够成长,使心理水平恢复到正常范围;三是经历过不利的环境,但能够克服逆境,适应逆境,并在逆境中获得成长。
 

3. 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一词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也称应付,是应激源与应激结果的中介与调节。应对是个人在压力情况下为减少压力带给他们的消极影响而进行的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
 

是一种认知和行为的反应,它的变化是为了应对超出自己特定能力范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要求。应对方式分为问题型和情绪型。以问题为导向的应对方式旨在通过积极和建设性的问题解决来缓解压力;以情感为导向的应对方式旨在通过回避、情绪宣泄和寻求他人的安慰来减少压力对自己的影响。
 

应对也是指个人在面对压力时,为减轻负面情绪体验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上的改变。孩子采取的应对方式,是孩子的性格和能力等内部的稳定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父母冲突对孩子自尊心的影响

自尊作为人格变量之一,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父母之间频繁的冲突可能使孩子感到抑郁、不安和无助。特别是面对反复出现的父母冲突和由此产生的无助感会导致孩子出现自责和羞耻感,从而降低自我价值和自尊的水平,影响对生活意义的寻求和体验。
 

父母冲突会降低儿童的自尊水平,原因是当孩子目睹父母发生冲突时会进行自我归因,从而产生一种责任感,降低对自己的评价,影响到自尊。
 

另外,当父母之间的冲突经常被孩子看到时,孩子更有可能感到残缺和自卑。如果父母在冲突发生时没有刻意回避孩子,但冲突的激烈程度却升级为喊打喊杀或肢体冲突。
 

那么孩子在面对这些激烈情况时就会感到极大的恐惧和威胁,不再把家庭视为熟悉和安全的地方,这最终会影响孩子自尊的发展。总的来说,父母的矛盾冲突越激烈,孩子的自尊心就越低。
 

在应激研究中,心理韧性和应对技能都被认为在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关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是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在保护因素,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同时,心理韧性是一个很好的适应过程,有助于青少年从压力、创伤和逆境中恢复。
 

心理韧性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孩子的应对方式,它对生活中压力事件结果的严重程度有很大影响;在压力状态下,心理韧性较强的孩子倾向于表现出适应性的应对方式,反之亦然。
 

心理韧性是应对生活中负面事件的能力或特质,这一能力的提高能够促进心理韧性的水平的增强。相反,消极的应对方式只注重情绪的调节,导致心理韧性水平较低。
 

因此,积极的应对方式能够提高孩子的心理韧性水平,同时,拥有更高心理韧性的孩子对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也更为积极。
 

三、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韧性有多重要

自尊和心理韧性是青少年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建立健全人格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心理因素。自我概念、积极乐观、自尊和独立都对心理韧性有重要影响。
 

其中,自尊是心理韧性的主要内在保护因素,如果青少年的自尊受到伤害,必定使其心理韧性受到严重损害。提高自尊水平可以促进心理韧性水平和孩子自我意识的增强;同时,解决事情、适应环境和面对困难的能力也能得到增长。

心理韧性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中一个重要的保护因子,它的发展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对于青少年而言,在青春期阶段,父母是最有影响力的支持因素,所以,父母之间的频繁冲突可能会损害其心理韧性的发展。
 

父母冲突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韧性造成严重影响,家庭氛围、养育方式和依恋风格最主要的家庭因素,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心理韧性的发展。
 

父母为孩子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庭环境,可以积极促进他们在心理韧性方面的持续向上发展,而频繁的父母冲突和恶劣的家庭环境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但在家庭暴力和侵略程度较高的家庭中,如果孩子拥有优秀的心理韧性要素,如乐观、积极的心态和对压力的抵抗力,也能减少孩子所受的伤害。
 

总而言之,中学生对父母冲突的感知与心理韧性有关,并且存在显著负相关,即感知到的父母冲突越多,其心理韧性水平越低。
 

四、给父母的建议
父母冲突对中学生的自尊、心理韧性以及应对方式都存在重要的负向影响,为减少中学生感知的父母冲突,提高中学生的自尊和心理韧性水平,使中学生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方式,做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从根源上减少父母冲突的发生。从父母的视角来看,解决父母冲突的关键在于父母关系。家庭治疗理论认为,父母关系是一个家庭是否稳定的关键,因此,家长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夫妻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家务分工是影响夫妻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夫妻之间应该合理分配家务活动,保持非暴力的沟通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应该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避免让孩子卷入到父母冲突当中,不要让孩子成为夫妻矛盾的“替罪羊”。

如果父母冲突已经当着孩子的面发生,父母应该及时化解矛盾,安抚孩子的情绪,降低情绪不安全感,引导孩子进行合理归因,避免孩子将原因归咎于自身,从而产生严重的负罪感和威胁感。

最后,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积极勇敢的心理品质,鼓励孩子在面对父母冲突时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关系与其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

父母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因此,孩子应主动避免卷入父母冲突当中,进行合理归因,建立较高的自尊水平,以此减少父母冲突外溢带来的不安全感。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应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积极学习心理知识和情绪调节的方法,及时觉察自身情绪的变化,提高自身的心理韧性水平。

其次,提高青少年自尊水平。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在平时的生活和教育中经常鼓励孩子,保持理性,不对孩子进行打压式教育。

学校教育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学校。学校应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进行沟通,引导他们运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情绪调节。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完善心理健康课程,开展团体辅导、心理讲座等帮助学生学习调节负性情绪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压力应对水平,是其保持良好的自尊水平。

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通过德育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等帮助学生学会在面对父母冲突时应该保持何种态度、采用何种方法去合理地应对,从而使自己较少地受到父母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

另外,学校可以在各种课程中进行渗透心理健康理念,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从而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维持较高的自尊。

最后,增强青少年的心理韧性。要培养自身的目标意识,发掘自己的优势。在遇到困难时,客观分析自己的优点,利用优势克服困境。

具体来看,可以经常给自己积极的暗示,与自己对话,时常自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具体的目标,从而潜移默化地增强自己的心理韧性。

父母冲突会影响个体的自尊,自尊又通过影响心理韧性,间接影响应对方式。因此自尊、心理韧性在父母冲突对应对方式的影响中起着重要作用。

另外提高中学生的自尊、心理韧性水平以及引导他们进行积极应对,需要家庭、学校做出共同努力。同时,中学生也要从多彩的生活中学习和积累经验,学习积极的心理品质,塑造良好的个性和人格特征。


来源:百度/百家号